仲夏时节,一级级削坡后形成的台阶仿若一方方错落有致的梯田,蜿蜒在矿区周围的青山上,与连片的玉米地、枝叶茂密的洋槐、纵横交错的排水渠相映成趣。“这台阶是我们治理后的矸石堆场。”汾西矿业贺西矿环保负责人柴新庚介绍。
近年来,贺西矿积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着力在矸石治理、治水降尘、绿色开采上下功夫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,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。
矸石治理向绿而行
“原来矸石山上灰蒙蒙、光秃秃的,一刮风漫天都是煤尘!”回忆起早些年的景象,柴新庚感慨万分,“为了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,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”
矸石是我国目前存放量最大的工业固废之一。如何解决堆积如山的矸石?这是制约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难题。
贺西矿每年的排矸量约为70万吨。为根治顽疾,2017年以来,该矿致力探索修复矸石山生态环境科学治理模式,严格按照相关规范,采用“自下而上、分层压实、逐层堆放”的排矸工艺,实施削坡降高、黄土覆盖、修建排水渠、拦矸坝等工程,分阶段对两座矸石山进行了生态修复。为防止治理过程中的扬尘污染,该矿还配备了多辆清扫车、洒水车和雾炮车,每天安排专人对运矸道路、矸石场进行巡回式清扫洒水降尘。
矸石山治理并不是简单的移来填去,重点是生态还原。为防止矸石氧化自燃,该矿对填入沟中的矸石,每3米就要用筑路机反复压实,覆盖0.3米黄土后再次压实。然后再进行矸石填充,再压实,再覆土。覆土结束后,再对堆矸坡面、马道进行绿化,种植农作物、栽培经济花草以及乔灌木,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。
科学的治理模式,让矸石场饱和后可直接完成闭库,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。昔日寸草难生的废弃地,如今披上了崭新的绿衣裳。尤其是疯子疙瘩矸石场的复垦土地达100余亩,成了高产良田。附近村民告诉记者:“这块地里种出来的玉米、土豆品质很好。”
治水降尘向好攻坚
“看,那就是我们的矿井水处理站。”在一廓葱翠中,一座现代化的矿井水处理站映入眼帘。走过去,目之所及,草木茂盛、碧波荡漾,井然有序的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。
近年来,贺西矿矿井水处理站相继完成了超滤车间加药装置升级改造、调节池刮泥设施改造、新建污泥浓缩池、集控装置及显示大屏标准化改造等项目。“通过全面推行标准化污水厂建设,大幅提升了矿井水处理站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。”贺西矿基建环保部副部长王磊介绍,“目前我们采用的是混凝沉淀+高密度净水器+多介质过滤器+精密过滤器+超滤+消毒处理工艺,确保了水质稳定达标。”
把“死”水变“活”,把污水变清,矿井水处理站为该矿打好碧水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目前,该站日处理能力可达4000立方米,处理后的水全部回用于井下生产,另一生活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1000立方米,处理后的水全部回用于地面降尘、绿化喷洒、卫生间冲洗、选煤厂生产等工作,实现了废水无外排。
该矿还加强从采、掘、运到洗、选、销全流程抑尘管理:一条长1071米的地面全封闭运输廊道贯穿半个矿区;在转载点等易产煤尘的工作环节设置了集尘罩、除尘器和喷雾洒水装置;配套的吸尘车、多功能洒水抑尘车在道路主干沿线随处可见……记者注意到,该矿正在建设绿色高效煤炭智能储运装系统,完成后将实现运输全过程的“人不下车、煤不落地”。
“矿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!”在矿区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蔡德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。
绿色开采向新发力
借助升级改造后的“云—边—端”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矿井智能一体化平台,工作人员轻点鼠标,该矿集控数据中心的系统屏幕上便可清晰地展现出井下采煤、通风、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生产和设备的运行状态,实现了对矿井生产、设备运行、生产调度的远程控制和数据采集传输。在“一张网”的闭环管理下,只需指尖发力,滚滚乌金便源源不断地涌向地面。
绿色开采是近年来煤炭企业的主攻方向。贺西矿以技术创新为引领,加紧推广绿色开采技术,持续向新发力。
“为减少矿井巷道掘进工程量,延长矿井服务年限,我们在4306工作面尝试使用了沿空留巷无煤柱绿色开采技术。”贺西矿党委书记、矿长闫志强表示,该技术将传统的“两巷”采掘方式变为“一面一巷”采掘方式,实现了无煤柱开采,提高了资源采出率,使矿山含绿量大幅提升。这项技术还提高了高瓦斯矿井开采的安全性,有效扩大优质供给,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而易见,非常具有推广价值。
绿色,是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。贺西矿将继续坚持向绿、向新发展,用“志行万里者,不中道而辍足”的决心和务实作风,为奋力推进美丽新蒲京建设作出更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