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汾西矿业贺西矿机运区副区长张国英特别高兴,因为他和师傅周顺一起设计的一套“电子围栏”——副井绞车驱动部位危险区域误入报警系统成功实现了人机闭锁。当绞车运行时,如有人员误入驱动危险区域,系统就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停机,有效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水平。
以往,这些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活儿都得依托专业厂家来做,现在却能靠职工们自己动手完成,这都得益于贺西矿近两年来推行的“五边形”人才培养机制。
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,而技术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矿井高质量发展的软肋。特别是近年来在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显得尤为迫切。为此,贺西矿坚持以人才培养人才,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,致力于锻造一支懂安全、精操作、能吃苦、会创新、善协作的“五边形”人才队伍,以人才软实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。
“我们依托王强强机电创新工作室培养出的一批专业机电技术人才,已成为破解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中坚力量。实践证明,技术人员不仅要专而精,还得广而博。”贺西矿党委书记、矿长闫志强说。
那么,如何打造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?
跟随着贺西矿机电副总工程师周顺的脚步,记者走进一间阶梯教室般大小的会议室。这里的前半部分有黑板有桌椅,后半部分则放置着各类开关电气、变频器、瓦斯检测仪、PLC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设备。
贺西矿依托矿上现有的王强强机电创新工作室、周顺智能化开采创新工作室、高文贵瓦斯抽采工作室和赵朝阳选煤创研工作室等“四大金刚”,强强联合、优势互补,形成了全新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基地。
“每周五,我们都会组织技术人员来这里以技会友,实现教学与实操的有效融合。”周顺介绍,“搭建这个一体化综合技能培训服务阵地,就是为了让职工切磋交流有平台、理论知识有收获、实操水平有提升、检验学习有成果。”
机运区副区长刘光亮是贺西矿的机电通,也是汾西矿业综采维修电工状元。王强强、周顺等不少技术状元都是他的高徒。如今,他也是这个基地里的重要成员,经常给大家讲解机电检修基础知识。“和我一样,联盟里的20多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所长,结合丰富实践讲一些各自领域的专业课,帮助大家把长板锻造得更长、短板补齐,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。”刘光亮说。
点亮一盏灯,照亮一大片。一方面自我提升,一方面授人以渔。在教学相长中,贺西矿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受益匪浅。
“我觉得跟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学习后,不仅实现了专业互补,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拓展了很多。”张国英感慨,“原先工作面只有瓦斯报警系统,无法超前预警、合理控速,后来我们把通风、机电、智能化、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大拿集中在一起,联合作战,不到一周就开发出了工作面区域瓦斯预警系统,使回风巷瓦斯浓度与工作面语音系统、采煤机控制系统数据实现了联动,能够更加精准地管控瓦斯。”
依托创新工作室联盟基地,贺西矿不仅培养出了一批复合型的“五边形”技术人才,还开发出一批诸如变电硐室后备电源改造项目等技术成果。不仅如此,贺西矿还做出了一条特殊规定:矿井所有新设备必须先进基地再入井。磨刀不误砍柴工。周顺说,这样做就是要让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提前对设备进行充分了解,熟悉性能及指标,然后在井下安装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认识,再由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技术员,技术员再培训职工。经过这样一级一级培训,大家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。综采一队队长高存飞表示:“以前变频器温度出现异常,还得等技术员来修,现在职工自己就能进行主从机设置,调整功率。”
“下一步,我们还会让技术人员下基层锻炼,促进年轻技术人员跨部门、跨专业交流,通过跨界培养更多的‘五边形’人才。”贺西矿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付晋稳在畅谈未来规划时信心满满地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