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费同比减少近700万元;吨煤工效8.395吨/工,同比提高2.25%……今年上半年,在矿井施工改造的攻坚时期,西山煤电马兰矿仍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经营成绩单。每一项新高的背后,都是该矿降本增效的有力实践。
在煤炭企业,原煤成本、吨煤工效是衡量矿井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。“赋存条件、用工多少、材料消耗、智能化水平等都会反映到成本和效率上,最终影响企业效益。”马兰矿矿长和正华说。今年以来,该矿通过优化系统、精益管控、技术创效等举措“花式”减负,优化配置生产要素,助推矿井提质增效,由此矿井“轻装”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。
系统瘦身 “基数”减下来
自1990年投产以来,随着开采作业的持续推进,马兰矿井下巷道越掘越多,通风、运输等系统运行负担也越来越重。这不仅增加了现场安全管理的难度,也需持续投入人力、物力进行日常维护。
马兰矿的烦忧也是大多数老矿面临的困局。“就像过日子,闲置的家当越堆越多,弃之可惜,留下大多也无用。”该矿党委副书记贾淳博坦言,处理井下数十年积累下的闲置巷道和系统并非易事,既要保证安全生产不断档,还得腾出精力和人员组织封闭施工。
尽管眼下困难不少,但马兰矿党政着眼长远,下定决心要让矿井“瘦身健体”。
今年年初,马兰矿对井下所有巷道进行了摸底评估,梳理出待封闭闲置巷道及小系统27处、采区及大系统4处,并制定了包括人员组织、安全措施等在内的施工方案及激励考核制度。截至目前,该矿已施工各类密闭设施80道,完成总工程量的74%。
“闲置巷道不仅占用风量,迫使风机高功率运转,瓦检员每天也得去巡检,耗能又耗人。”马兰矿生产技术部职工王杰说,待密闭工程完工后,矿井通风系统及瓦检人员将大幅减负。
让系统“瘦身”,实现安全效益与生产效率双提升,马兰矿下了一番硬功夫。
近日,连通马兰矿地面与井底的一条辅助运输大巷主体工程刚刚完工。据了解,巷道投用后将改变该矿长期以来绞车、猴车、单轨吊、卡轨车、电机车等多种方式接力运输的复杂现状,实现人员、物料、设备“一站式”无轨胶轮车运输,运料效率可提升3—5倍,辅助运输人员也将减半,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。
精打细算 花费省下来
钢丝绳已用0.09吨,剩余0.21吨;锚索已用60套,剩余60套……7月21日一早,梁吉曾在队部会议室拿出台账簿算起了账。
梁吉曾是马兰矿掘进五队的技术副队长,也是队里的财务“管家”。每个班用了什么材料、用了多少,他都得心中有数。因为每到月底,矿上将根据月度预算对队里进行节奖超罚。
像梁吉曾一样的“管家”,马兰矿每个基层队组都有。
去年开始,该矿将全面预算管理向基层延伸,要求每个队组配备一名兼职“管家”,每月各自根据矿上下达的采掘头面产量、进尺等指标预算相应的材料支出,连一枚螺丝也要计算在内,并将明细填报至成本管控信息化平台,由生产、供应、财务等部门进行核定,做到“用料有指标、月月有考核”,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。
向内挖潜,“挤”掉了水分,“卷”出了效益。
掘进五队曾是材料消耗大户,自从有了“管家”,每月的材料费不仅不再超支,还有了盈余。“我们把材料及费用都分解到班组和个人,超支后就会扣除相应的绩效。”掘进五队党支部书记王鹏飞说,“如此一来,队里人人主动精打细算,仅支护用的连接杆、钻头月消耗量就比过去省了20%。”
同样,省下的就是赚来的。马兰矿每月会将节余的材料费以绩效形式奖励给各队组,再分配到人头。如今,先算账再干活已成为区队班组的行动自觉。
“生产一线既是矿井的效益源头,又是成本消耗的大头。从源头‘卷’起来,不再吃大锅饭,人人创造价值,才能降本增效。”和正华说。
技术赋能 质效提起来
采煤生产班单班作业人数由12人减至8人,产量由6000吨增至10000吨。一减一增间,人工工效提升了150%。
亮眼的成绩,得益于马兰矿持续以数智技术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炭产业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近年来,对标我省智能煤矿建设规范,马兰矿以物联网整合、互联网传输、数字化集成、可视化保障、程序化操作为核心目标,累计建成了9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,井上下多个场所实现无人值守,仅综采工作面就减少了50%的作业人员。
为破解煤巷、半煤岩巷掘进效率不高的难题,2023年,该矿又引进了悬臂式掘锚一体机,并加装了智能化系统,实现了巷道掘进与锚索锚杆支护的连续性,有效提高了掘进效率。
在马兰矿矸石堆场,一双双“眼睛”24小时全天候注视着场内的一切动态。这是马兰矿节能降碳,持续为矿区生态“减负”的一个场景。
作为我省首批“零碳矿山”示范创建单位,去年以来,马兰矿积极推进碳排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,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降碳、零碳供能等领域的技术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零碳矿山”模式。
在“降”字上下功夫,在“增”字上出实招。一系列举措强健了矿井的“体质”,提升了发展的“内涵”,安全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环保效益实现“多赢”的态势已经在马兰矿显现。